日期:2021.11.15
兒童身高發展常是父母重視的議題之一,當孩子長不高時,父母總會擔心自己的孩子有什麼狀況;常見的身高問題都是從生理的角度 去討論,遺傳、飲食、失眠和運動等因素(1),這些因素確實會影響 兒童身高發展的可能性,但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忽略心理因素所帶來的影響,所以今天就要來談談心理因素和身高的關係。
.影響兒童身高的心理現象
心理學家發現,其實身高發展的問題不只是生理(遺傳)的問題, 同時也受到照顧者與兒童心理狀態的影響,國外學者把這些心理因素 影響身高發育的情形稱為「社會心理型矮小」(psychosocial short stature)(2),意旨當照顧者因心理狀態,如憂鬱、焦慮、衝動情緒 等,影響親子關係的問題,致使兒童情緒混亂、食慾變少或行為改變 的狀態,造成生長激素分泌改變,從而影響身高發育的情形。這些兒 童除了身高發展緩慢,同時也常伴有心理情緒與行為的問題。
英國學者曾研究發現,調查 6574 名同個禮拜出生的兒童,於七歲時的身高發展狀態,有經歷家庭衝突環境的兒童,約三分之一 (31.7%)的兒童身材矮小,而無此經歷的兒童,只有 20.2%的人身材 矮小!(3)當兒童長期處於焦慮的情緒中,會造成心理壓力、憂鬱或行為上的問題,使得生長激素受到抑制,而影響發展的可能性(4)。 這也說明兒童就如成人般,心理狀態會影響到生理的反應,就像沒食慾或胃痛,兒童則多了生長激素受到干擾。
.心理狀態如何影響生理狀態
目前的研究僅能指出心理因素透過間接的方式影響生理狀態,大 多與生理心理有關的研究也皆有相同的觀點,心理學家指出,我們如何解讀環境事件,而會有不同的情緒,這些情緒又會產生不同的生理 反應(5);從這樣的觀點出發,可以確定的是兒童也會對事件有情緒反應,倘若產生負向情緒壓力則會影響到生理內分泌,進而影響食慾、 睡眠甚至於生長激素。
所以我們該不該相信有關兒童生長相關的心理因素呢?根據 2020 年的一項針對兩次世界大戰後,受到戰爭環境影響而情感遭剝 奪兒童的調查研究,發現其生長遲緩的情況明顯高於未受到情感剝奪的兒童(6),從上述的研究來看,我們可以客觀地發現,兒童受到生 長環境的影響很大,且容易產生各種情緒,如果兒童處在高壓的成長環境,可能會因壓力或高張的情緒困擾,而影響生長激素的分泌,造 成長不高的情況,因此提供兒童健康成長環境是重要的。
.如何避免兒童生長受到影響
影響兒童心理狀態的因素很多,其中安全感為最重要且基本的因素之一,不論是家庭衝突、忽視或虐待等,都會造成兒童產生不安全感(7),兒童需要安全的避風港,而父母正扮演這樣的角色,要建立 兒童的安全感,並非整天的時間都花在陪伴兒童,而是挑出特定的一 段時間,也許是晚上一小時全神貫注的陪伴,過程中不玩手機或分心, 而是和兒童一起互動,展現全然關注,讓兒童知道自己是在意他的。
對於多數父母而言,總會放大自己和兒童的互動,而產生焦慮的 情緒,其實這樣的焦慮無意間也會被兒童接收到,而影響照顧品質, 但有這樣的情緒是正常的,沒有人天生是完美父母,照顧兒童是一個 不斷調適的歷程,陪伴兒童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其實也在成長,因此 試著花時間全心全意地陪伴兒童,成為兒童的避風港吧。
參考文獻
1. 謝昌成、張守治、劉鎮嘉(2007)。兒童常見的身高問題-身材矮小。基層醫學,22(6), 211-215。
2. Green, W. H., Campbell, M., & David, R. (1984). Psychosocial dwarfism: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evidenc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Psychiatry, 23(1), 39-48.
3. Montgomery, S. M., Bartley, M. J., & Wilkinson, R. G. (1997). Family conflict and slow growth. 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 77(4), 326-330.
4. Nicholas, L. M., Tancer, M. E., Silva, S. G., Underwood, L. E., & Stabler, B. (1997). Short stature, growth hormone deficiency, and social anxiety. Psychosomatic medicine, 59(4), 372-375.
5. Rogol, A. D. (2020). Emotional deprivation in children: Growth faltering and reversible hypopituitarism. Frontiers in endocrinology, 11.
6. Reisenzein, R. (2017). The legacy of cognition-arousal theory: Introduction to a special section of emotion review. Emotion Review, 9(1), 3-6.
7. Waters, H. S., & Waters, E. (2006). The attachment working models concept: Among other things, we build script-like representations of secure base experiences. Attachment & human development, 8(3), 185-197.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