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成長期與潛在的運動風險

日期:2021.11.20

  很多人在成長過程中,常在成長期受過許多運動傷害,可能在成年之後就很少出現了。那究竟甚麼使得青少年更容易擁有特殊的運動傷害呢?本篇將以物理治療師的角度藉由生理、姿勢、運動學來告訴您喔!


一、 青少年特殊生理構造與機制

  • 骨骼部分:

生長板(Physis)

  生長板的存在無疑是還在成長期的孩子特有的構造。這一個構造是 由透明軟骨組成,持續著分裂、鈣化形成我們的骨質。因此相對周圍的 骨頭組織,這個部份明顯脆弱,易隨著衝擊或偶爾因過度使用而導致骨折(1)。臨床常用 Salter-Harris 分類法(如下圖)來區分與生長板相關的骨折(2)



  隨著不同種類的生長板受損,皆有可能導致生長板提早的癒合或關閉,進而造成後續不對稱的生長(如長短腳)或者不正確角度的生長。

骨突(Apophysis)

  骨突是成長期骨頭次要的生長區域。骨突一般與肌腱相連,例如脛骨粗隆(膝蓋下側的突起點),作為周邊軟組織的附著穩定處。也因此在頻繁肌肉收縮的刺激下,這一區新生但還尚未穩定的骨頭—軟骨介面就容易累積微小創傷,進而導致慢性發炎或引發嚴重的骨折(3)


  • 肌肉部分:


柔軟度降低

  過去研究顯示在成長時期,青少年期急遽增長的階段,常發現肌肉肌腱組織彈性相對地僵硬且延展度下降(4)。當在頻繁且過度使用的狀態下, 也更容易導致相對脆弱的新生組織(如上述的骨突處)受傷。

神經肌肉控制尚未成熟


  身上能自主控制收縮的大部分肌肉我們稱之為骨骼肌,而促使骨骼肌收縮的神經衝動我們稱之為徵召。隨著活動與外界刺激越加繁複,身 體會訓練自己找出最佳適應外界的肌肉徵召方式。例如單腳站立維持軀幹與下肢的穩定或者是投籃、踢球等相關功能性動作。但還在成長過程 的青少年隨著身形的變化、組織的增生等等,要不斷的調整自我適應環境,所以仍有許多不成熟的肌肉神經控制,此時可能就容易產生錯誤的 發力動作或順序,我們可稱之為動作代償。動作代償的增多,就更容易 暴露與增大運動所帶來的風險(5,6)


二、 運動姿勢的分析

  良好的運動姿勢是避免受傷的不二法門,其中包含了正確的身體排列準確的神經肌肉控制(7,8),以下我們舉幾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


  • 單腿蹲(不同人左腿比較)

小結:右側的蹲法,容易造成膝蓋內側與足內側壓力過大,也容易導致 髖部外側肌肉易拉長而緊張僵硬,長期下來會更加沒力。


  • 跑步機(後側觀,同一人左右腳比較)


小結:左側髖部掉下,代表右側臀部肌肉沒有足夠力支撐動態平衡,相對的身體重心就容易左移,也可能導致下肢內側壓力增大,或代償的行為出現。


三、 結語

  了解成長期孩子易受傷害的機轉,即可避免不必要的擔憂,但最重要的是避免過度使用,以及學習正確運動姿勢。運動雖有助於長高、長壯,但一定要注意自我體能的評估,過猶而不及。通常成長期的孩子自我恢復能力都不錯,但若發現持續疼痛、任何不適或有任何疑慮一定要盡速就醫諮詢,及早治療、矯正以免耽誤生長的最佳時機。

參考資料

1. von Pfeil DJ, DeCamp CE. (2009). The epiphyseal plate: physiology, anatomy, and trauma. Compend Contin Educ Vet., 31(8):E1-11; quiz E12. PMID: 19866441.


2. Levine RH, Foris LA, Nezwek TA, Waseem M. (2021 Apr 21). Salter Harris Fractures. In: StatPearls [Internet].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2021 Jan–. PMID: 28613461. 頁 5


3. Hoang QB, Mortazavi M. (2012). Pediatric overuse injuries in sports. Adv Pediatr. 59(1):359–383.


4. Caine D, Maffulli N, Caine C. (2008).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child and adolescent sports: injury rates, risk factors, and prevention. Clin Sports Med. 27(1):19–50, vii


5. Ozmun JC, Mikesky AE, Surburg PR. (1994). Neuromuscular adaptations following prepubescent strength training. Med Sci Sports Exerc. 26(4):510–514.


6. Alves, A. R., Marta, C., Neiva, H. P., Nunes, C., Izquierdo, M., & Marques, M. C. (2020). Modeling Fitness Variable Responses to Training in Prepubescent Children.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34(8), 2352–2359. https://doi.org/10.1519/JSC.0000000000002201


7. Chmielewski TL, Hodges MJ, Horodyski M, et al. (2007). Investigation of clinician agreement in evaluating movement quality during unilateral lower extremity functional tasks: a comparison of 2 rating methods. J Orthop Sports Phys Ther. 37(3):122–129.


8. Tecklin, J. S. (2015). Pediatric Physical Therapy. Philadelphia: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pp. 504-506


77 次查看

Comments


TALL logo-02.p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