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青少年常見過度使用之膝蓋受傷介紹與指引

文/長高事務所 編輯

日期:2021.12.01


  您是否常常聽見孩子說在運動時或運動後,膝蓋有明顯的不適感?又或者是 跳躍、跑步、走路,甚至是久坐、蹲著或晚上睡覺時,膝蓋都有痠疼的感覺呢? 在處於成長期的孩子們,日以俱增的活動與運動,常會導致膝蓋過度使用而受傷, 接下來幾篇文章將為你一一介紹這些常見疾病與減少復發的原則!

一、 致病機轉與位置

膝蓋前側

  在眾多膝蓋疼痛的位置裡,前側是在青少年受傷中最為常見的(1,2)。 由於生理結構的關係,不論是在跑、跳或蹲等動作,膝蓋的前側必頇抵 抗強而有力的股四頭肌(大腿前側的肌肉群)收縮並保持動態的穩定性。 其中造成前側受傷的原因,大部分都是過度使用(1)。過度使用的原因除了 來自於青少年的活力充沛、活動量較大之外,對於運動或活動的經驗累 積不足也容易導致對身體額外的負擔或不正確的發力動作。長期下來, 容易累積需多負擔與微小創傷,再加上青少年仍處於快速發展與發育的 階段,身體素質相對已成熟的成年人仍有許多脆弱之處,累積下來就容易導致發炎腫脹、甚至是撕裂傷(2)


  一般根據症狀發生的位置以及病徵,可以把青少年膝蓋病症分成以下幾種:


髕骨股骨症候群(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 PFPS)


  PFPS 是個非常廣泛的診斷,意指疼痛位於髕骨-股骨關節以及在其周圍的組織 皆可屬之(3)。患者常常會感覺到膝關節周 圍至深層的悶痛感,於運動、登階、久蹲或久坐等需要屈膝的活動皆有 加重症狀的情形。患者通常只知道在關節的周圍,並不能明確指出疼痛所在。發生 PFPS 主因多半是來自不正常的結構、動作順序或發力方式產 生的額外壓力施壓於該關節及其周圍,可分為內因性與外因性(4)。 外因性較為直觀且與專項運動相關,其中一個例子可以簡單理解為 使用不正確的運動姿勢,例如籃球運球的步伐、投籃姿勢等。比較複雜 的為內因性,包含肌肉骨骼結構、肌肉神經控制。常見不正常為結構、 柔軟度與肌肉力量(4)


  結構的不正常大致上與個人身體排列有關,詳細可再探討諸如股骨 前傾、膝外翻、扁平足等不良的身體排列都容易施加不正常的力量於關節之上(5)柔軟度不夠以及力量的不足,常見於股四頭肌與臀髖部肌肉的失衡,股四頭肌與闊張筋膜肌延展度不夠等,皆容易影響肌肉發力與關 節承重(4,5)


骨突炎(Apophysitis)

  膝蓋骨突炎是由於肌肉長期或重複不斷的收縮拉扯,導致在肌肉與 頁 3 骨頭的接點處(也就是骨突)產生累積性的受傷發炎的現象(3)。青少年常見 的骨突炎中,於膝蓋處中有兩種十分有名,分別是奧斯戈德氏病 (Osgood-Schlatter Disease,OSD)與西汀-拉森-強納森氏症(Sinding– Larsen–Johansson disease,SLJ)。



  兩者發生的機轉十分相似,都是因為重複的肌 肉收縮拉扯、不良的肌肉延展性與相對脆弱的成長 期骨—軟骨組織而導致骨突處容易受損。兩者最大 差別在 SLJ 發生在髕骨下緣與髕股韌帶相接之處, 而 OSD 則是發生在脛骨粗隆與髕股韌帶相接之處。 這 2 種疾病常常發生於 9~15 歲的孩童,特別是常有激烈跳躍或跑步活 動的孩子更容易發生(3)。通常在膝蓋前側會有非常明確的痛點,且隨著運 動或是直接接觸(如觸地跪著或直接按壓)會劇增疼痛。



髕骨韌帶炎(Patellar tendinopathy;或稱跳躍者膝,Jumper'knee)

  當生長板逐漸成熟並關閉的過程當中,因為骨頭與骨突變得相對穩 定,前述的壓力與損傷會漸漸累積至此時較容易受壓的髕骨韌帶,在激烈的跳躍與跑步下,導致韌帶發炎(3)。常見於喜愛打籃球、排球和訓練跑 步的孩子。通常擁有此種病徵會在該韌帶有明顯疼痛點,會隨著運動而 增加疼痛。在被動(膝蓋彎曲拉扯韌帶)或主動的肌肉收縮時(膝蓋伸直) 下都會感覺到明顯疼痛,直接觸摸也會。


二、 如何訓練與降低發生機率?

  藉由上述的疾病介紹,不難發現過度使用是較為輕微但卻不能輕忽 的致病機轉。嚴重且長期的過度使用,可能會導致慢性的症狀出現(反覆 發炎)或者進一步導致嚴重的骨裂、骨折等症狀。因此接下來將簡單教導 各位面對這些病症處理的大原則。

適當休息

  所謂的適當休息是指在病徵尚未出來之前即要安排休息,最好的做 法是限制每次運動時間與制定運動間隔,並確實做好暖身與收操。時間 範圍因人而異,可依每個人身體狀況調整。切記若已有症狀出現且正在 發炎、腫痛,應立即停止該運動並休息,所以認知自己身體狀況的病識感十分重要。


提升肌肉延展度


  暖身與收操對於青少年非常重要是因為青少年較容易有延展性不夠的問題(2),過於繃緊的肌肉就容易造成整體組織的緊繃與緊張,而更容易 受傷。改善膝蓋附近柔軟度,莫過於適當且舒適的拉筋運動。針對大腿前、後、外側的拉筋運動皆是有效且建議的(6),小腿與足部的拉筋也不可 缺少,畢竟膝蓋是連接兩者的樞紐。拉筋的選擇上可以採靜態或動態的 方式,若能與運動動作結合,動態的暖身操是不錯的選擇(6)


注重姿勢矯正與身體排列訓練

  我們常講運動先求質再求量,正確的運動姿勢除了能有較好的運動 表現之外,亦能保護身體不會在運動中受到額外傷害。良好的身體排列 除了靜態姿勢下,要能大幅度的避免長期膝蓋過度使用與承重,在動態下的穩定與維持是非常重要的(7),也是治療的大目標之一。由於需要詳細的監測與訓練,此部分非常建議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例如醫師、物理治療師、教練等運動專業人員協助。


要增進與維持良好的身體排列,需要涵蓋多種面向的訓練,對於青 少年來說,不論是核心運動、下肢肌力強化運動、平衡、柔軟度或者身 經肌肉控制訓練都是不可或缺的訓練(7)。由於大部分青少年的運動屬於休 閒運動居多,因此多排入其餘這些運動,能有效避免受傷與增進運動表現。


三、 結論與後續

本篇介紹了常見的青少年膝蓋病徵,皆與過度使用有高度相關,當 這些病徵急性發生時,適度休息是不二法門。但因害怕受傷而拒絕再動 也是常見產生後遺症的重要因素,因此之後文章將會著重於配合青少年 傷後復建與漸進式運動的原則與運動介紹。



參考資料

1. Macnicol, M. F., & Steenbrugge, F. (2012). The problem kne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in the younger patient (3rd ed.). London: Hodder Arnold.


2. Tecklin, J. S. (2015). Pediatric Physical Therapy. Philadelphia: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pp. 522-524


3. Hoang QB, Mortazavi M. Pediatric overuse injuries in sports. (2012). Adv Pediatr. 59(1):359–383. 頁 6


4. Davis IS, Powers CM. 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 proximal, distal, and local factors, an international retreat, April 30-May 2, 2009, Fells Point, Baltimore, MD. J Orthop Sports Phys Ther. 2010;40(3):A1– A16.


5. Barton CJ, Bonanno D, Levinger P, et al. (2010). Foot and ankle characteristics in 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 a case control and reliability study. J Orthop Sports Phys Ther. 40(5):286–296.


6. Robinson RL, Nee RJ. (2007). Analysis of hip strength in females seeking physical therapy treatment for unilateral 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 J Orthop Sports Phys Ther. 37(5):232–238.


7. Bolgla LA, Boling MC. (2011). An update for the conservative management of 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from 2000 to 2010. Int J Sports Phys Ther. 6(2):112–125


108 次查看

Comments


TALL logo-02.png
bottom of page